会试第一名叫什么 会试第二名第三名叫什么

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该考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 第一名“会元”录取名...

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该考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

第一名“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

一、会试考场场所:

1、现存的会试场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庙,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在古代这种单间叫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2、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二、会试考试流程: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会试

会试第二名第三名叫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解析: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读书人通过县一级的考试录取后称为秀才,考取秀才的叫“进学”,就是有资格当官学的学生了,如果没进学当上秀才,不管你多大年纪,哪怕八十岁,也只能称之为“童生”,享受不了官学学生的一些待遇。秀才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考取了叫举人;举人参加国家一级考试,考取了叫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取的叫进士。

乡试第一名一般称之为曰解元,第二名曰亚元。

会试第一名曰会元。

楼主所说的会试第二名,乡试第三名没有特定的称谓!

乡试,先期由提学(官名)考试精通三场生儒录送,不准冒充;在见肄业贡、监生由监官考送;同时特别规定,娼优娱乐行业人员(比如戏子,演员等)、皂隶、以及居父母丧三年内不得参予考试。试卷卷首要写上姓名、籍贯、年貌、出身和三代(曾祖以下,含曾祖)等情况,和我们解放后五六十年代考大学填的表格有点像。

考试内容无外乎就是四书五经那套东西,首场四书三题,五经每经各四题。四书主要考朱熹注释的四书《集注》。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表、诰各一道。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会试考的也是这些东西。

殿试内容就不同了,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出题,叫做“策论”,考试者对皇帝提出的问题,作出对答论述,那都是关于国家社稷当前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你答得好,有创见,说到了皇帝心窝窝里,皇帝一高兴,说不定就弄个状元当当了,呵呵,起码“赐同进士出身”是跑不了的。

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叫做“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人数若干,叫做“赐进士出身”, 第一名为“传胪”;三甲统称之为“赐同进士出身”。

考上了进士就可以当官了。一般的说,在清朝,一甲状元授翰林院编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等。

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

正确答案为:A选项

答案解析: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乡试会试殿试院试顺序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顺序由低到高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第三级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分两步进行,先会试后殿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会试乡试殿试院试

 科举考试最早始于隋朝的“进士科”。607年4月,炀帝下诏定十科举人,这就是“分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就是以后的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产生。唐承隋制又增加了明经、明法、俊士、明书、名草等科。后来一直沿用至明清,到明清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状元,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1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  科举历史

“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对联中的八月桂气势就是指乡试得中。杏花在二月开放,所以对联中的二月杏其实指的是会试得中。这幅对联就是讲人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攻读,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

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

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明朝: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清朝:

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640d1d999cf5a.jpg

  • 发表于 2023-06-25 14:43:29
  • 阅读 ( 200 )
  • 分类:热点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