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徐淼正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如何讨回800万元的债务。
他是一个日常新鲜粮油供应商。从2021年底开始,他就没有收到过天天鲜的付款。在此之前,每日新鲜账期为3个月。他不敢供应日常新鲜食物,怕损失更大。我唯一的期望就是能拿回那800万欠款,哪怕只是一部分。
但现在,这种希望似乎正在消退。7月28日下午,每日优鲜召开员工在线会议。技术部拿到了这次会议的外发录音。根据录音内容,游仙日报大部分员工工作到7月28日。从8月份开始,大多数员工将不得不自己缴纳社保。但没有说明是否有遣散费,以及工资发放的时间。甚至对于员工来说,目前是否是公司强制解约,游仙天天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消息传开后,游仙股价一天一个底,到发稿前达到0.12美元。
每日优鲜再次证明,过去10年互联网公司持续的商业模式:烧钱求增长,挤进第一梯队,会有持续融资续命的逻辑,已经不适用。新一批创业者需要找到更适合当下的商业逻辑,盈利变得尤为关键。
目前初步估算,还有16亿未还贷款,近900两个月未发工资,三个月未交社保等现金窟窿。公司未受影响的集装箱、便利购物、无人零售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公司未来不确定。风雨天天来,又一次到了命运的转折点。
几个业务当场解散,史无前例的裁员。
游仙公司总部每天有近900名员工,现在内部盛传“就地解散”。
据每日优鲜内部员工透露,7月28日,其创始人徐峥、前总裁曾斌、CFO王军等高管并未出席此次线上会议。会议由商业领袖组织,如蔬菜市场业务负责人郭琦、零售云业务负责人袁林和人力资源BP的刘源。
Tech获得的上述在线会议录音称,“这种事情,你想让一个BP背黑锅吗?没有一个领导出现,包括你的领导,财务领导,业务领导,没有领导。这里让一个行政BP给你讲讲这个。”
优鲜日报的员工想不到,一家上市公司只是通过一个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宣布了“业务解散”的消息。
据悉,会后多名员工被踢出每日优品内部管理软件飞本。“没有赔偿,没有离职证明,社保断了。”而且,很多人连劳动合同都没来得及下载。900多名员工和几家公司签了合同,后续的官司打起来也不容易。
目前,对于6、7月份的未发工资,每日优鲜仍未给出明确的发放时间,5-7月份三个月的员工社保,每日优鲜尚未发放。
截至记者发稿时,每日优鲜尚未发布正式文件内容。根据会议录音,很多外地员工了解到“暂停向绝大多数同事发放(工资和社保)的原因是“投资款还没到”。
就在半个月前的7月14日,每日优鲜已经等来了一笔保命款。当时,每日优鲜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东辉集团拟向每日优鲜进行价值2亿元的股权投资。
7月18日,每日优鲜法定代表人由联合创始人曾斌变更为孙。这可能意味着,在“保命钱”入账之前,每日优鲜就已经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
7月28日,天天优鲜确认已全面关停“吉速达”业务,这标志着这家生鲜电商平台已经放弃了前置仓模式。
28日下午,一场涉及数百人的大裁员开始了,让很多员工以为公司“解散破产了”。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受到了影响。
风波过后,每日优鲜晚间对外界回应称,公司为了实现盈利的大目标,对业务和组织进行了调整。次日,智能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权益。
技术学到的东西也是如此。优鲜便利店的一位日常员工表示,他并没有受到大规模裁员的影响,他的业务线和主要的商城业务是两条独立的业务线,是独立结算的,而公司的货柜、便利店、无人零售业务线并没有受到影响。一位前代友鲜中层表示,购买前单独融资方便,股东也不允许输血主业,也就是预仓,现在账户里应该有钱。
但放弃主业,意味着每日优鲜失去了最大的收入来源。每日优鲜财报中并未透露提速和次日业务的具体营收比例。据《财经十一》报道,到去年年底,次日达约占每日生鲜总收入的15%。
如今,每日优鲜的整体业务已经接近瘫痪。Tech尝试在北京多个地址下单,但是天天优鲜App显示:对不起,该订单购买的商品目前地址缺货,无法下单。
暴风雨前的征兆。
游仙的日常风波并不突然。
一些供应商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异常。每日优鲜的一位供应商告诉科技星球,每日优鲜原来的账期是2个月,现在变成了105天。
拖欠供应商16亿,有供应商上门讨债。对此,每日优鲜曾回复《证券日报》称,16.52亿元欠款是“会计期间的应付账款,不是欠供应商的款项”。
不过,多位每日优鲜供应商向《科技星球》表示,欠款上千万的人很多,而且已经过了到期日。
几个月前,每日优鲜的北京办公室从望京搬到了顺义博润科技园。这被认为是削减开支的标志。
而且,每日优鲜因为迟迟未披露2021年度业绩报告,以及股价连续70多天低于1美元,已经两次收到纳斯达克上市资本部的警告函。
为了减少经营损失,每日优鲜推出“合伙人计划”,缴纳8万元保证金成为每日优鲜微仓合伙人。据一位微仓合伙人向科技星球透露,今年3月底部分合伙人被取消资格,他本人也在4月初被取消资格。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送货员李晨在5月份感到有些不对劲。当时他一天只有10单左右。按照每份5元的配送费,他一天只能赚几十元,不到高峰期的五分之一。“当时有传言说公司快不行了。其实我当时就应该感觉到了。”
消费者的感受更明显。一位日常生鲜老用户7月初打开小程序,发现没有时令蔬菜,只有南瓜、金针菇、豆制品,绿叶蔬菜越来越少,或者一些耐储存的水果,比如圣女果,品类越来越少。
更令人费解的事情同时发生了。
Tech获得的一张截图显示,每日优鲜零售云业务部员工在7月27日收到HR群发消息,称收到员工反馈空气质量问题。为了改善办公环境,员工们在周四(28日)和周五(29日)在家工作。
随后风波四起,7月28日,游仙员工每日在线会议,“解散公司”的消息出来了。
28日下午突然拉起的网上会议,让大部分员工感到震惊。一名员工向Tech Planet解释说,因为之前欠过工资,但后来公司补了,所以没发工资也没引起太多警惕。一位前几天离职的每日优鲜员工表示,现在只能仲裁。第二天早上他要去仲裁委员会排队。
一个供应商询问优鲜日报的进货价格,得到的答复是:我也下岗了,欠我2个月工资,3个月社保。
其实天天优鲜面临的资金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近16亿的供应商货款。科技星球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每日优鲜及其子公司信息,发现自今年4月以来,共有6条被执行信息,总金额超过1843万元。此外,每日优鲜还涉及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装修合同装修纠纷等案件。
种种迹象表明,游仙的日常运营并不理想。
成熟的日常美食
每日优鲜诞生于2014年,当时互联网红利四溢。那时候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只要疯狂烧钱,挤进第一梯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融资延续生命。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扩张,而不是利润和利润。
为了刷新和改善日常生活,每日优鲜雇佣了一个外呼团队。这些团队的任务就是打电话给消费者,告诉他们如果下载App,就可以送一盒鸡蛋和牛奶,很多人都是抱着薅羊毛的心态下单的。
一位2018年加入每日优鲜的运营人员曾向科技星球透露,起初他们的考核标准是毛利-25%以内,主要数据是考核GMV,月环比增长20%左右。
一位2019年加入每日优鲜的员工表示,每天早上领导都会询问数据,最关心的有两个:GMV和毛利。当时她所在的深圳地区,好的地区毛利可以达到12个点,差的地区可以低至-3%。
电商行业关心的另一个数据是商品损坏情况。一位熟悉这一数字业务数据的内部员工表示,2018年优鲜每天的损耗号称是5%,实际上他看到数据中有的城市高达50%。
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徐峥非常关注商业。上述员工表示,每周六需要去公司开管理层会议。城市总经理、区域总经理、各业务线CEO轮番汇报工作。
它可以为大量用户提供即时服务,可以为资本讲述数百亿美元估值的故事。因此,每日优鲜备受资本青睐,成立8年来融资金额高达数百亿,股东阵容豪华。腾讯、老虎基金、浙商创投、青岛政府都在列。
就这样,日常的美食很快就熟了。2019年高峰年,每日美味的前置仓超过5000个,覆盖20个城市。
但是唯一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赚钱。根据每日优鲜财报,2018年至2020年,每日优鲜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和16.49亿元。像吞金兽一样,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来维持公司运转。
每日优鲜一位中层员工告诉科技星球,自成立以来,每日优鲜发生过三次资金链危机,一次在腾讯进来之前,一次在2019年底,一次在现在。
第一个危机不难理解。当时,每日优鲜还是一家刚刚成立一年的创业公司。公司处于早期,商业模式还没有贯穿。缺钱是常态,许多创业公司的账户只有三个月的资金支持。
第二次是2019年,也是每日优鲜和丁咚买菜最激烈的时刻。后来疫情“拯救”了日常的生鲜,它也在等待新的资金。
然而现在,资本市场的逻辑变了,2亿融资款没有到账,天天优鲜迎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裁员开始前的首要任务是向投资者证明这是一家有生存能力的企业。
然而,恐怕这个机会之窗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