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都知道房地产交易规模要见顶,但没人知道具体是哪一年。
2021年商品房销售额再创新高,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4.8%。现在还很难判断是不是拐点。给出明确预期的是先行指标。
20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下降1.1%,2021年下降幅度扩大至15.5%。据此,几乎可以判断2022年是商品房成交的拐点。
最近汇丰银行的一份报告也指出,2021年是行业规模的顶峰,房地产行业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预期落地到预期落地,房企的选择各不相同。部分房企自觉放缓节奏,部分房企依然逆势加杠杆,部分房企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部分房企跨界转型步子过大,加重了主营业务负担。
无论如何选择,都是房企面对和适应新阶段的时候了。
如何解读下一阶段的房市,还有机会吗?房企淘汰赛谁能赢?需要什么优势?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01
房地产告别了最好的时代。
长期来看,房地产最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房地产行业,有一个标准的分析框架: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过去40年,支撑房地产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于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化率的提高承载了这种愿景。
随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力预计从2023年起每年减少数千万,城市化的需求动力变弱。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5%。黄教授认为,中国的65%相当于欧美的75%。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被抽出来了,进一步增长会提高五六个百分点。
居住以外的投资属性被“房不炒”挡住了。长期来看,总量无法扩大。
从中短期来看,房地产正在走出最困难的阶段。
房地产行业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产业链非常长,从水泥建材到装修电器,从设计施工到金融服务。据研究报告统计,房地产全产业链关联144个行业,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已经是民生行业。
从经济总量来看,房地产产业链对经济的贡献在30%左右。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置业是人们幸福的重要来源,房产占人们财富的60%。
房地产的不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财富的稳定,也关系到金融体系的安全。
所以2021年四季度以来,政策释放了维稳的信号。
去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2022年,政策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积极为优质房企拓展更多融资渠道,鼓励并购融资,鼓励优质民营企业回归资本市场。
于是我们看到首付比例,房贷利率下行,预售资金监管政策有些放松或者被银行担保取代等等。
无论是融资环境还是销售端,房企都处于边际改善。
走出最困难的阶段后呢?新常态下房企有哪些机会?
首先,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从总量扩张到结构分化,会出现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被淘汰、市场份额向部分房企集中的马太效应。
但有些房企不一定是头部企业。赢者通吃不一定适用于房企。什么样的房企才能在新环境下扩大市场规模,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其次,随着房地产从增量到存量的发展,房企的参与形式从开发到更新。
城市更新是房地产投资的一个强大而快速的变量,它是未来的机会。
在“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栏中指出,“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工作需要“完成2000年底前完成的21.9万个城市旧社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旧厂房改造,改造一批大型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浙商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2022年城市更新将起到拉动房地产投资的作用。根据其计算,在“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将每年拉动超过2-2.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随着房地产市场总市值的不断增加和存量转化率的提高,最终城市更新将成为10万亿级别的轨道。
与商品房开发相比,城市更新项目通常规模更大,利润率更高,能够满足房企的增长要求。
02
规模理论不再是护身符。
房企胜出的前提是活下来。
在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房企的高负债和高周转相互配合,抵消了部分流动性风险。过去十年,房企越来越依赖高负债,为危机埋下隐患。
2016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进入“房住不炒”调整后的调整期。但部分房企仍将之前的逆势加杠杆视为铁律,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差。
这个始于2020年的调控,以金融调控为主线,从三条红线到两条集中,从商票管理到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销售的影响,导致房企债务违约频发。
过去追求的千亿俱乐部和规模护城河,并没有成为房企抵御风险的屏障。
风险加速时,房企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最近,汇丰银行发布了一份关于房地产和房地产行业的研究报告,认为未来的行业充满挑战,但对“幸存者”来说也充满机遇。
汇丰中国大陆的主要房企分为四类:市场领导者、普通开发商、“病态”开发商和其他。其中市场龙头包括中海、华润置地、龙湖、万科、旭辉、保利、绿城、招商。
汇丰还认为,市场龙头房企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16%提升至25%。
8家龙头企业中,有一半是国企或央企,在拿地和融资方面有一定优势。万科没有实际控制人,但最大股东是深圳地铁集团,旭辉、绿城、龙湖三家纯民营企业,凭借严格的财经纪律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入围第一梯队。
标准普尔5月底发布的报告认为,民营房企再融资环境的恢复仍需要很长时间。一方面是由于销量下行带来的基本面恶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前期民营房企的信用风险事件,导致金融机构产生了风险厌恶情绪,风险厌恶情绪的恢复需要时间。
因此,标普认为,再融资补偿的房企仍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在S&P对民营房企的评级中,第一梯队只有两家公司,万科和龙湖,因为他们的偿债能力很强,不需要关注。
以龙湖为例,在行业债务违约频发、退出评级的背景下,龙湖集团仍能低成本发债。2022年以来,龙湖共发行新发行公司债和绿色债券约50亿元,融资成本与国企基本一致。
在债务偿还上,龙湖也保持正常支付,从未违约。
按时还本付息,往小里说,就是增强民营房企在金融机构的信用,加速提高金融机构对房企的风险规避能力。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修复房企在国际资本中的信用形象有积极影响。
不难看出,汇丰和标普都将财务健康作为分级标准。
财务健康不仅仅是高负债率和强劲现金流入的数字,更是再融资渠道是否畅通的判断,也是房企未来战略能否全面实施的基础。
03
下一个十年:“食物”和“枪支”
如前所述,未来房地产市场可能不会向大型房企集中,房地产的商业逻辑也会发生变化。那么,未来十年,什么样的房企特征才能获得超越行业的发展呢?
第一,财务风险可控,这是度过当前阶段最基本的要求。也反映了房企是否有底线思维,风控意识是否足够强。
无论是国企,还是龙湖这样的民营房企,还是国资背景的万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较低的杠杆率,这样才能平稳度过快速收缩的艰难时刻。
比如中国海外发展、华润海外发展,预付款前的资产负债率长期保持在60%、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