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7月份还不开餐厅,那就真的完了

“开餐馆的人活在各种恐惧中……” “开了一整天的自救会,痛得喊不出来。” “绝大多数的餐饮店都是筋疲力尽,无论大小。” …… 6月,批评专家对齐飞的评论,绝望是迎合人们的主旋律。...

“开餐馆的人活在各种恐惧中……”



“开了一整天的自救会,痛得喊不出来。”



“绝大多数的餐饮店都是筋疲力尽,无论大小。”



……



6月,批评专家对齐飞的评论,绝望是迎合人们的主旋律。



内参君采访了很多上海餐饮人。让我们听听他们真实的故事。



01



“没有食物,没有生意,



没有恢复生产。"



经过两个多月的封闭管控,6月1日,上海宣布进入第三阶段,即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



在严守大规模反弹底线、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力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餐饮工人的回归会推迟几天。



“6月1日,很少有人做好充分准备复工,连卫生都很难搞好。差不多过了端午假期,很多餐厅都准备好了保洁和原料。”



鹤老板开了三家店,一家在冯春叫面馆,一家叫可米的餐厅(300平米左右),还有一家在浦东的烧鸟店,人在里面喝酒取暖(近400平米)。



“这次复工很匆忙,没有复工吃饭。只允许你做外卖,员工开始走出小区。供应链也断了,批发市场和菜市场都没开。准备原材料非常困难。”



此时的上海餐饮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复工复产。“如果没有员工到岗,那就叫复工。餐厅没客人,没饭,没生意,就不会复产。”



在浦东一家烧鸟店,人暖酒6月7日之后开了两三家天堂餐,10日晚上就匆匆停了。



静安区的米店,从3月中旬开始就因为疫情而停业,至今没有一天营业。



徐汇区吴兴路上的春风餐厅的一面,一直持续到3月30日,之后一直没有开张。



6月10日,上海再次加强食堂食品管理,多家餐厅收到关闭食堂食品的通知,室外区域有严格限制。



6月20日,上海市商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居民生活服务业疫情防控工作的提示》,再次强调“餐饮业目前不允许吃”,同时要加强检查监管。





高端餐饮服务供应商周子扬手里有四家餐厅,但他从未在6月份吃过东西。



做淮扬菜的餐厅精心准备了还原餐厅美食的海报。还没送出去,就被告知不能在餐厅吃。



还有拥有12家餐厅的大型餐饮集团,每天至少损失100万的收入。原定于4月开业的三家新餐厅也被无限期推迟。



“基本上没怎么做过生意,也没什么打算。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政策。”开了一家日本食品店的周晓很平静,也有些无奈。



“像我们的奶茶店,其实更好。有些顾客愿意坐在门口摆放的凉凳上点餐。其他格式更差。如果偷偷打开,就要时刻保持警惕。”在人民广场开的一家奶茶店负责人提到,现在经营要跟着政策走。



而且在上海吃饭的故事,和地下街一样,多次出现在采访中。



做中原美食的配餐员王晓东发了一条长文给你内参:



“从3月中旬令人窒息的关店到6月1日复产,我们的载人店一开始只恢复了20%的业绩,没几天就停业用餐,只剩下外卖和自提,业绩只有去年同期的10%左右。关键是所谓复工开了门,还要交房租,员工工资,供应商付款,水电费,物业费,外卖平台费,等等……”



绝望是当下上海餐饮人的普遍感受。无论是精致的餐饮还是街边小店,无一例外。



02



外卖撑不住了,



餐饮人渴望饭堂回归。



外卖是此时餐饮人唯一的自救渠道,但这种自救方式有些无力和无奈。



鹤老板的三家店,只有吴兴路的春风还在开外卖。



“外卖这个平台很难支撑餐饮店的生存,除非你是专门做外卖的地摊店。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中型商店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外卖能做到正常营业额的10%就不错了。Nu试图做到15-25%的营业额,但是没用。再加上扣除平台积分,食材成本,人员成本,完全没用。有时候还不如不做。”



还有一些现实因素,骑手能力不足,配送范围缩小,很多小店的外卖逐渐做不起来。



干了几天,有的餐饮人算了账,干脆不干了。扣除人工成本和食材损耗,还不如不做。



从事边烤生意的Leix每天只有两三份外卖。火锅本身就很难外卖,每天只有两三份外卖。但是为了稳定员工,不得不咬咬牙。



“员工已经走了一半。5月中旬有人打了招呼就走了。能不能回来由他们自己决定。为了以后用餐,还是要先开外卖,留人”。



餐饮人也不指望所谓的“报复性消费”,短期的热度抵消不了三个多月的损失。



一方面,消费者没有信心,口袋里没钱。另一方面,即使有,报复性消费也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长久。3个月以上的业务,错过了就错过了。



上海统计局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7.5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8.7%。



分行业看,1-5月,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643.1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04.39亿元,下降32.2%。餐饮无疑是重灾区!



据财新网报道,不少餐饮行业人士估计,这次疫情后上海至少有30%的餐厅会倒闭,资金链断裂,原料货款拖欠。



内神君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餐厅的“悼词”,很多积累了多年口碑的餐厅突然离开了。





7月似乎是餐饮人最后的希望,但此时此刻,很多餐饮店铺已经死亡或者断尾求生。



“撑不了多久,七月不吃就完了。



“从一个正常餐馆的角度来看,一切都结束了。现在是股东为自己的生命买单。”



“绝大多数的餐饮店都是筋疲力尽,无论大小。”



鹤老板准备关闭一家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的门店。“憧憬未来就是活着。我们已经在考虑怎么关店,怎么把运营成本降到最低,把火种存起来先活下去。”



王晓东的几家店已经被迫关了一家店,损失了几百万的投资,以后还会有其他店经营不下去。



“我以为按照最坏的打算,也就是两个月的停业,我就咬咬牙,勒紧裤腰带算了。谁曾想会这么久,我立马踏入了第四个月。太多的食客不断鼓励我们挺住,但仅仅靠压房子、压土地、借钱给员工、交物业费、房租、社保等费用,应该撑不了太久。”



我还是希望能早点吃饭,能让我活下去!这是采访结束时所有食客的共同心声。



03



餐券,在不同的桌子用餐...



餐厅有望逐步开业,新的扶持政策即将到来。



在上海的金山区、奉贤区、崇明区,一些餐饮企业已经进行了恢复食堂的试点。



在上海崇明万达广场,符合核酸检测处方要求的消费者,可以在官方小程序上抢大厅食物券,进入恢复大厅食物试点餐厅。





部分餐厅在晚高峰后也会放开免费用餐,但还是要做好防控,检查卫生状况,要求其他桌用餐。



内军希望这些对食堂的放开是一个好的信号,也希望逐步推广到上海其他地区,让苦苦支撑的餐饮人有重新支撑的心和精神。



6月21日,商务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配套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



通知称,将从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实施社会保险、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担保增信功能、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支持、支持老年人食品消费等六个方面对餐饮业予以支持。



不仅需要放开食堂,餐饮人也需要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紧张的心有个底,从绝望的情绪中缓过来,挺住,活下去!

  • 发表于 2022-08-04 10:17:37
  • 阅读 ( 289 )
  • 分类:热点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A
AA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