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的青少年提前开启“寒假模式”,为了丰富青少年的寒假生活,1月25日上午,由共青团太原市委、太原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主办,太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小店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承办的“疫情防控家中宅,精彩课堂‘益’起来”反诈骗专题直播活动,给正在假期中的青少年敲响警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据悉,此次直播活动由太原市反诈骗中心吉警官做讲解,吉警官主要从多起诈骗案件分析、青少年中招原因以及青少年应如何避免受骗展开讲解,最终,直播间共有近20万人观看了直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一次次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01
买卖游戏装备
诈骗分子利用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为“突破口”,在游戏平台的聊天系统和社交软件的游戏群,肆意散发各种精美的游戏装备,诱发青少年登入指定的虚假交易网站,进行帐号交易,期间,诈骗分子还会提出交押金、银行卡帐号输错被冻结,系统故障等种种原因,促使青少年一直在受骗圈子里打转,最终被骗取高额费用。
02
代练游戏升级
诈骗分子借助游戏平台,登出“低价陪练代练游戏,即可获得游戏最高段位”的虚假信息,这对于游戏水平一般的青少年,是非常有杀伤力的,他们急于求成,一心想夺得游戏之王,就将自己的游戏帐号、密码、交易费用发送给诈骗犯,殊不知,这些信息换来的只有一场空欢喜。
03
广撒网、搜索QQ群
网络黑客直接在QQ软件中,破解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即出现大量的群聊信息。如果该群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机制,或者班主任验证不严格,黑客会冒充学生家长进入。
04
利用私聊等进行诈骗
黑客在班级群中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的QQ号和微信,“潜水”在班级群里,观察班主任的说话风格和活动规律,找机会将自己头像换成班主任的头像,并改成班主任的备注,之后给家长发来收款二维码,有的家长抹不开面子,便没有追根究底去打听收费详情,就草草付了钱。
05
青少年知识能力有限
对于知识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心理建设不够健全的青少年,面对诈骗分子的“花式行骗”,实属难以把控和预防。尤其当你看到对方低价售卖你心仪很久,却没有找到的游戏装备时,那种喜悦之心很容易让你失去理智。然而,青少年往往分析一件事情流于表面,分析不透彻事实的本质,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涉世未深,这就给很多诈骗分子钻了空子。
吉警官表示,根据一起起案件的破获和对受骗人心理状态的分析得出,在多起案件中,青少年最难以抵制诱惑的是“花重金购买网络游戏装备”,之后落入诈骗分子设下的一个个圈套。
01
使用正规渠道
在互联网上交易游戏装备或者游戏账号时,一定要使用游戏官方经营或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或者咨询游戏的官方客服,寻找官方认可的交易渠道。
02
进行账号绑定
可以使用“密保”、“令牌”对账号内高价值的物品进行绑定,以防盗号后被他人交易出售。
03
避免沉迷游戏
青少年过度沉迷游戏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应该减少对电子设备的沉迷。
04
提高防范意识
老师的微信、QQ、电话,家长要仔细备注好,避免诈骗犯模仿老师的账号信息,必要时候要和其他老师进行确认。
05
求助公安机关
在网络对象要求汇款时,千万要谨慎,无法辨别时可以向公安机关求助,应第一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
天下无骗,从我做起,希望我们共同构建互助温暖的社会关系,让阳光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快乐过寒假,安全“不放假”,祝愿广大青少年朋友们生活如意,寒假快乐!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很多游戏都设有“防沉迷系统”
一旦玩家连续玩游戏超过时长限制
便会自动下线
这本来是为了保护玩家健康
防止玩家沉迷游戏的良好机制
没想到却被无孔不入的骗子利用了
家住桓台县城的雯雯(化名)是一名初中生,7月20日晚,她在家用手机玩游戏时收到系统提示:未成年人游戏时长限制为一个半小时。随即,雯雯被强制退出了游戏。
可是,此时雯雯正玩得高兴,为了能继续玩游戏,便想通过搜索找到解除限制的方法,这时她通过手机快手软件上看到有人说可以解除微信未成年人防沉迷,于是她立刻通过广告里的QQ,联系上了“客服”。这个人就让雯雯加他的QQ。加上后他跟我开QQ视频通话然后给我发了一个二维码,告诉我如果想解除防沉迷需要用我家人的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我用我爸爸的微信扫描后这个人跟我要微信支付密码,我就告诉他了。
随后,他又要求与雯雯通过家长的手机与其视频通话,雯雯听从指示。视频过后,对方要求“验证个人账户实名制情况”,随即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她扫描付款,并承诺“通过验证后,钱会原路退回”。雯雯为了早点破除游戏时长限制,便用爸爸的手机微信和花呗支付了近3000元。
然而转账完成后,“客服”却突然失联。雯雯这才意识到被骗。开始时雯雯害怕母亲了解情况后会责罚自己,因此不敢说实话。经过一整夜的思想斗争,雯雯最终向父母坦白了一切。7月21日下午,在家人的陪同下,到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
网络游戏凭借其竞技性、社交性
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群体
令不少人沉迷其中
甚至为游戏里一个“角色”、“皮肤”
疯狂“氪金”
犯罪分子正是看准这点
向“网瘾”少年伸出魔爪
案件特点
作案目标:
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一般为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作案平台:
通过腾讯、虎牙等游戏平台发布关于解除网络游戏防沉迷或获得游戏福利的虚假广告,诱使受害人上钩。
作案手段:
不法分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或游戏福利为由,通过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账号及支付密码,进而对绑定银行卡财产实施转账、骗取钱财。
看完上面的案例
是不是都在想玩游戏也会被诈骗
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预防
别急,小编告诉你↓↓↓
警惕!这几类游戏诈骗手段你应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