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定调今年“三农”工作重点,又给整个乡村振兴领域,勾勒出新的机遇期,并告诉大家,“三农“干啥,有”钱“景。
“促进”乡村发展,产业挑大梁,还得扎实有序,聚焦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号文件第16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
本人认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这是指引乡村旅游业,开启”三次创业“,提质、升级,接受多元化市场需求的考验。
我们都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这两三年,整个旅游业的至暗时刻,乡村旅游业也不例外,处于半休克状态,开开停停,已经常态化,并让脆弱的盈利链条,不可一击,抗风险能力彻底击垮,都在煎熬着,期盼黎明的到来。
之前30年,乡村旅游历经两个发展阶段,顽疾已久未改
乡村旅游,已经发展了30年之久,在不断地迭代升级,优化创新,但顽疾已久未改。
1、传统乡村旅游。因城市旁边的休闲需求促生,衍生出中国乡村旅游早期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郫县农科村、郫都区战旗村、幸福梅林等在内的成都模式;村子先天条件非常好,本身就是一个传统遗产性的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是贵州千户苗寨;由于有巨大冲击力的农业景观,跟城市的差异化而形成的乡村旅游,例如江西篁岭油菜花。
2、非传统乡村旅游。2010年之后,非传统乡村旅游开始逐渐兴起,主要是一些村子并非是为了旅游而发展的乡村旅游,而是因为要做一件事情,当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之后,从而驱动了旅游的发生。过艺术介入乡村—艺术家乡居;通过设计师介入乡村—松阳古村落;通过事件介入乡村—NGO组织乡村保护行动。
但是,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只要有成功的项目,抄袭复制的概率极大,到目前为止,很多乡村旅游项目,都存在着审美疲劳和功能堆砌的同质化业态,这种顽疾一时难以改变,导致重游率低,难以长期良性地运营下去,红利期不过3、4年。甚至,有些项目,投资成本都没收回,就已经烂尾,比比皆是。
尤其,后疫情时代,市场需求,悄然改变,“近出行、浅需求、低消费、短时长”将成趋势。
如果,一些乡村旅游项目,还在毫无章法,原地打转,维持原状,抗风险能力几乎就不存在,一吹就倒,难以冲破屏障、破茧重生,只能关门歇业,退出这个行业。否则,提质、升级迫在眉睫。
乡村旅游,冠以“休闲”二字,蓄谋已久
从去年开始,官方就不再提“乡村旅游”了,而是更多提到“乡村休闲旅游”。
为啥,冠以“休闲”二字呢?
因为,乡村是休闲纵深空间,是辐射区,也是承载区。
之所以,“休闲”提得多了些,是为提升行动释放强烈信号,并把“休闲农业”这块融入进去。过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放在一起,是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提出的,官方下发的文件,也是这样进行的。现在,明确重新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兴产业。依托乡村资源,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
由此看来,农业农村部大概意思:重休闲,少旅游,更靠谱。农业为本,休闲赋能,旅居更靠谱。如今,与时俱进,校正一下方向,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做充分准备,也是蓄谋已久,并且引导有一定资源条件的乡村,朝着这个方向来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提质升级,方向对了,发展路径、方法、产品,等等,也就不会再出什么幺蛾子了。
去年,围绕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官方出台了《指导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保护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原则,形成以资源可持续利用、文化可接续传承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二是发掘生态涵养产品。发展生态观光等业态,开发森林人家等产品,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等生态样板,建设一批科普教育等实训基地,创设一批农事生产等科普教程。
三是培育乡村文化产品。将乡村民俗文化、人文精神与现代要素、时尚元素和美学艺术相结合,打造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项目,发展历史赋能、独具特色、还原传统的乡村民宿经济。
四是打造乡村休闲体验产品。依托乡村资源,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
五是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水平。推进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餐饮、住宿、停车、厕所等硬件设施条件。制定修订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规程和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
六是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建设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
因此,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推进乡村旅游“三次创业”,已经是蓄谋已久,做过充分准备了。
推进乡村旅游”三次创业“,事关”钱“景,如何破局?
无论政策、需求还是技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从异地旅游到本地和近郊休闲、从观光到休闲度假、从体验到沉浸、从生活度假到生命康养,已成为当下转型升级的一个切入点。
因而,今后几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宜整合、盘活、提升,轻投资,少建设,重运营,多保护,高创意,软推广,操盘新项目,需铭记。
如果,操盘起来,想快速盈利,除非轻投资或强IP,“IP”化为特色的4.0时代,正是乡村休闲旅游提质、升级的聚焦点。
4.0时代,以“IP"化为特色。需要“利用五风(风貌、风俗、风物、风情、风味)、做出五味(留点土味、带点野味、显点俗味、沾点洋味、存点古味)、满足五生(生存、生态、生产、生活、生命)”来打磨产品,形成独有的“IP”,让“烟火气、乡土味、文化味、科技范、生活化”来塑造这个美好产业。
同时,也不能忽视,精品化、生态化、体验化,是游客的刚需,必须抓住这个大休闲的潮流,满足三个需求(生态、文化、健康)。
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重塑产业业态。以“农业+”为出发点,跨界融合,衍生出: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三个大方向,并将成为提质、升级的主流。新项目, 前期一定要把策划、规划设计做扎实了,以震撼性策划来引领,保证项目做到定位绝妙、策略极致、产品震撼,创建全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让美丽乡村回得去,让都市生活留得住。
其实,这里有“钱”景的项目,还真不少,比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园、田园康养基地、农家乐特色村(点)等等。
操盘这些项目,还得关注一点,耕读文化、农学教育受到如此重视,并会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因为,乡村场景,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村特有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和民风地域特色,容易打造出转移游客注意力的体验场景,蕴藏着我们有血有肉的文化,更容易提升青少年的精神素养。
之前,已经运营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提质升级,基于原态,抓住切入点,做好以下工作:
1、交通设施升级
道路通达升级——绿道理念,内外通畅;道路景观升级——乡土动物、植物融入其中;配套设施升级——容量适宜,生态环保;文化比重升级——联动民俗,个性展现。
2、环卫设施升级
数量质量升级——数量充足,卫生方便;建筑风格升级——乡土格调,朴实品质;管理方式升级——以商养设,商设共荣。
3、接待服务设施升级
乡村住宿设施升级;乡村餐饮设施升级;乡村购物设施升级。
4、信息服务设施升级
设施系统升级——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科技程度升级——智能设施,智慧旅游;信息管理升级——数据管理,网络平台。
总之,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乡村旅游开启“三次创业”,不管是新项目,还是老项目,提质升级,换代进入4.0时代,一定要软硬兼施,运营起来才更有“钱”景。“休闲”赋能,乡村旅居与田园康养,才能营造一个让城里人找到故乡、让村里人留在故乡的场所空间,让乡村成为当代人安放乡愁、寄托田园生活梦的地方。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领域,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