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宽度(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开始通航,现由巴拿马拥有和管理。长度约为65千米,最宽304米,最窄152米。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均为世界最重要的海运航道。
巴拿马运河在世界航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驶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船只,原先不得不绕道南美洲的合恩角,通过巴拿马运河后可缩短航程约5000〜10000千米。由北美洲的一侧海岸至另一侧的南美洲港口也可节省航程多达6500千米。航行于欧洲与东亚或澳大利亚之间的船只经由该运河也可减少航程3700千米。其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有趣的是,巴拿马运河连接的是东部的太平洋及西部的大西洋,然而它的出海口却是相反的,太平洋出海口的巴拿马城在运河西侧,而大西洋出海口的科隆在运河东侧。运河中有一座湖泊名叫加通湖(Lago Gatun),是由查格雷斯河上的加通水坝拦蓄而成,湖水源自阿拉胡埃拉湖,加通湖面积425平方公里,水深14~26米。
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过程并不轻松,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时,先开进约11公里的进口航道到达加通水闸。通过连续的3座水闸将船只升高26米,进入加通湖。再经过甘博阿下游的盖拉德人工渠至佩德罗米格尔水闸。佩德罗米格尔水闸将船只降低9米,进入高于海平面16米的米拉弗洛雷斯湖。再通过一条长约2公里的水道,在米拉弗洛雷斯由两级水闸降低至海平面。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时,先通过3级水闸开进盖拉德人工渠,经过加通湖后在加通水闸连降三级。
通行之所以这么麻烦,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点,原本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德•雷赛布计划凿穿整个巴拿马地峡,却低估了整个工程的施工难度,开挖量远超预期,导致公司破产。第二任工程师史蒂文斯采用了多组船闸抬高水位的方案,这才大大减少了工程量,顺利地推进了工程进度。
第二点,运河两端的水位高度不一致,大西洋一侧水位比太平洋高20cm(这是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含盐度不同以及洋流、信风、地球自偏力共同影响的结果),涨潮时落差最大可达5-6米,落差会导致海水的流动。运河上若没有闸门,两大洋的海面落差将导致运河水快速流动,船只在运河中航行就容易发生事故。因此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时,必须使用船闸。
通行的不便也提高了运营成本,船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疏通航道、拖船牵引等费用不菲,致使巴拿马运河的“过路费”是全世界最贵的,平均每条船收费近百万人民币!不过想想省下的油钱和大量时间,这点钱也算不了什么了。
巴拿马运河的修建过程可谓一波三折,19世纪时,先是法国人有意拿下运河工程,不过得不到政府支持而作罢。接下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通过一系列战争和谈判拿下了开发运河的权利。没过多久,在美国疲于内战时,欧洲国家又乘虚而入同彼时的哥伦比亚政府签订合约,最终在1879年,法国洋际运河工程总公司正式成立,得到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开始积极筹备运河工程。
然而费迪南德•德•雷赛布太自信了,由于之前成功主持了苏伊士运河的建设过程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导致其对巴拿马运河工程没有经过周密细致的调研工作,而是对苏伊士工程经验的生搬硬套。巴拿马是热带雨林气候,潮湿闷热、丛林密布、交通闭塞、地形复杂,当施工大军进驻之后,工人们才发现那里简直是一个人间地狱:毒虫遍布,湿热难耐,疫疾肆虐,还有倾盆大雨,恶劣的环境导致了2万多名工人的死亡,最终公司也破产停工了。直到1904年,美国买下运河公司的资产,接续兴建,控制疟疾,改善方案,最终才修建完工。
斐迪南·德·雷赛布
在此之前每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舶数量达到1.5万艘,货物年通过量达到3亿吨,承担了世界总运量的5%,但是由于巴拿马船闸的限制,通航船只的尺寸和吨位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像苏伊士运河那样随意通行,由此出现了一个名词“巴拿马型(Panamax)”,这类船只的尺寸和吃水受到严格限制,长295米,宽32米,吃水12米,吨位65000吨左右。如今超巴拿马型船只数量越来越多,运河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扩建巴拿马运河势在必行。
2016年6月,在经历了9年的工程及60亿美元的花费后,巴拿马运河拓宽项目完工。扩建后的新船闸长427米、宽55米、深18.3米,比此前的老船闸加长40%、加宽64%。船宽由32.3米增加至48.2米。集装箱船的船舶载箱量也从此前的5000箱增加至1万箱左右,增加了整整一倍,运输经济性得到很大提高。年通行船舶数量达到1.7万艘,货物年通过量从3亿吨提高到6亿吨。
巴拿马运河已经开通100多年了,它将继续横亘于中美洲地峡之间,把太平洋大西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拓展阅读:
遥远的中美洲国家巴拿马,关于它,去之前听说最多的是巴拿马运河,去之后最想看的是巴拿马运河。虽然这里地形狭窄弯曲,国土面积仅7.54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400多万,但因开挖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巴拿马湾)两大洋间的航程,每年通过全球贸易总量近6%的货物,连接144条海上航线,到达160个国家的1700个港口,成为全球交通的黄金枢纽、世界贸易的咽喉要冲。
1.远眺运河区的繁忙景象
当然,我们普通人关于巴拿马的有些信息可能有偏差,例如,现在许多名酒名茶企业广告中,都提到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一般人会以为博览会是在巴拿马举办的,其实,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因为运河是美国人投资和主持修建的,其时正好建成通航,全美上下欢欣鼓舞,如此冠名含有庆祝意味。再有关于巴拿马草帽,原产地其实是南美的厄瓜多尔,一种说法也是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而得名,一种说法是因通过巴拿马这个贸易枢纽转运世界各地,而被误认为原产巴拿马了。
2.船闸附属百年老建筑,标着1913字样
天造地峡,人开水道
开挖运河,必须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巴拿马地峡就是上天送给人类的绝佳礼物。这块连接南北美洲、自哥斯达黎加边境至哥伦比亚边境的狭长陆地,最窄处仅有五六十千米,还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可资利用。
我们来到运河太平洋端的二段船闸(MIRA FLORES),参观了展览馆,观看了纪录影片,登上观景平台,与众多外国游客一起,观看了两艘巨轮同时过船闸的盛况。有意思的是,大船过船闸还需要小小电力机车的牵引,这机车非常灵活,亲眼见它在很陡的坡道上滑行。至于过闸费用,听导游说,前面那艘一次就是40万美元!
3.在运河太平洋船闸观景平台,眼见着两艘巨轮驶入船闸河道
4.上面的船闸已开启,下面的船闸正在开启
据我估算,巨轮过这段船闸的时间不过一小时,加上等候时间,据说过所有船闸,最快平均是8小时。而没有运河时,来往美国东西海岸的船只,绕道南美合恩角,据说需要23天。导游充满激情地解说:“8小时取代了23天,这就是人间奇迹!”这里备有中文的说明书,通过少量文字和明晰的图示,我们对运河的基本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算是上了一堂科普课。
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同属世界上最具战略意义的人工水道,不同的是,苏伊士运河地区不存在水位落差,不需要梯级船闸,船只就可通过,只需建海平式运河。而巴拿马运河,由于中间河段加通湖地区高出海平面足足有26米,只能在南北两边各修建3级船闸,以调节水位。也就是说,船经运河,先要爬坡上山,后要下坡下山。因此,这里必须建湖闸式运河,因而技术难度更高,工程更复杂。运河全长82千米,实际的陆地开挖长度不过30多千米,但也工程巨大,仅12.7千米的库雷布拉水道的土石方,就相当63座埃及大金字塔。
5.巴拿马运河地势及南北两端三级船闸示意图,翻拍自说明书
6.两艘巨轮并肩通过船闸
巴拿马运河1914年胜利通航,使美国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旧金山的航程缩短了约8000海里,安全性也大大提升。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原有设计通航能力逐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巴拿马当局在2007年投资52.5亿美元,启动新船闸扩建工程,2016年完工。
新船闸通航是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后的一件盛事,邀请了许多国家的首脑和政要出席。那时,台湾还与巴拿马保持着外交关系,因此,宝岛的蔡女士应邀来到现场。但尴尬的是,第一艘经过的是大陆中远海运公司货轮。来自台湾已在巴拿马生活了30年的导游解说:“虽然巴拿马当局很多时候有些势利眼,但这一幕绝不是他们人为导演,因为头轮究竟让哪家的船先过,是抽签决定的。”不是人力所为,那是什么?天意!
7.新船闸通航典礼的盛况,翻拍自展厅展板
英雄折腰,华工奉献
在参观巴拿马旧城时,导游带我们来到法国大使馆、法国广场和方尖碑前,讲起了巴拿马运河开凿早期与法国的关系,提到了法国人雷赛布的名字,很为老头打抱不平:“那么大年纪,那么拼死拼活,我相信他只想干大事,不可能贪污,但就是有那么多钱下落不明,就要吃官司、进牢房,最后不了了之!”
导游的话引起我极大兴趣,回来后查资料,雷赛布的故事大致清晰。这是个命中注定,与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都紧密相连的人物,不同的是,前者让他成为名扬四海的成功者,后者使他沦为黯然出局的落败人。
8.雷赛布像和1885年运河公司法国员工合影,来自网络
雷赛布出身贵族,本是个外交官,曾担任法国驻埃及领事。凭借特殊的人脉关系(与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是“发小”),拿下苏伊士运河修建权,在英法两国争斗中初获成功。接着主持运河修建工程,历经11年,艰辛备尝,据说动用了200多万埃及劳工,在1869年正式通航。
十年之后的1879年,雄心勃勃的雷赛布以74岁高龄,担任法国洋际运河国际公司主席,一心要继续在苏伊士运河的辉煌,再创巴拿马运河的奇迹。然而,这次上天没有再眷顾他,却击垮了他:勘探设计草率失误,施工4年才发现根本不能修海平式,而只能修湖闸式运河;热带雨林环境恶劣,大批人员死于疟疾、黄热病等疾病;对工程艰巨性没有足够估计,实际需求不断超出预算,各种意外需款源源不断产生;经营管理混乱,据说有1亿法郎不知去向;焦头烂额、无计可施,老头甚至用金钱来“说服”政客和新闻界。
9.运河机械施工老照片,翻拍自展板
最终,1889年,公司宣告破产。雷赛布被控行贿,遭到审判,虽然最终免除刑罚,但老人再也撑不住了,1894年辞世。沉舟侧畔千帆过,20年后,美国人主持的运河工程胜利通航。继任者正是从雷赛布的失败中汲取了许多东西。例如,启用了被雷赛布否定的湖闸式运河方案;在施工现场清除杂草,消灭蚊子这个疾病传染源,加强人员卫生保健;严控预算、严密管理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雷赛布是以自己的身败名裂为后人铺平了道路,历史不该忘记他。
10.运河医院老照片,翻拍自展板
不该被历史忘记的还有华人、华工。已知华人最早到达巴拿马的时间是在1852—1854年间,人数大约1200多人,作为劳工,华人参加了两洋铁路和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有500多人献身运河工程。后来,许多华人在当地定居繁衍。目前,巴拿马是拉美地区华人华侨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亲身经历的感觉是,当地中餐馆风味非常地道,华人经济发展势头非常旺盛。
11.运河医务人员老照片,翻拍自展板
美巴恩怨,潮流难档
巴拿马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百多年来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地区之一。前期表现为大国间的博弈,后期表现为美国的占领和控制,以及巴拿马反抗占领和控制的斗争。
作为最早到达美洲的殖民者,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攫取了金银等巨额财富,15世纪就萌生在中美洲开凿运河的想法,16至18世纪,王室多次派员进行勘察。在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战争中,1821年巴拿马宣布独立,宗主国西班牙的运河梦破灭。
12.帮助巨轮过船闸的电力牵引车在坡道滑行
美国一直觊觎巴拿马地区,先是修通了贯穿巴拿马地峡的两洋铁路,接着进一步渗透。但哥伦比亚政府(当时巴拿马是其一个省)对美国的霸权行径不满,1879年将巴拿马运河开凿权给了法国。美国国内开凿尼加拉瓜运河的呼声渐渐占据上风,1902年获得国会授权。但法国人的运河梦做得实在艰难。雷赛布的十年艰辛付之东流,后重组的新运河公司也命运不济,此时决定以4000万美元价格出售,眼看美国就要把运河开采权收入囊中了,却遭到哥伦比亚国会的否决。
13.运河工人劳作的老照片,翻拍自展板
于是,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的亲美分子发动政变,宣告独立。不久,签订《美巴条约》,代价是一次给付1000万美元(只有法国公司贱卖价的1/4),再加每年25万美元租金,取得运河开凿权。条约还规定,运河两岸16.09千米地带的“运河区”,由美国“永久占领和使用”,在运河南北两端的巴拿马城和科隆,美国也拥有驻军等特权。
黄金水道巴拿马运河的巨额收入多数进了美国人的腰包,巴拿马运河区实际成了美国的殖民区,“国中之国”。巴拿马国土上长期筑有美军的十几个军事基地,美军七大总部之一的南方司令部设在这里,1989年美国武装入侵巴拿马,有多一半兵力就是从运河区军事基地调拨的。
14.美国人留下的运河区建筑,彩色是现状,黑白是老照片
15.施工用的小火车模型,翻拍自展板
对美国霸占运河的行径,巴拿马从未停止抗争。1936年和1955年,两次迫使美国修订原条约,1964年爆发反美游行。1977年签订新的运河条约,规定美国在1999年年底将运河主权完全归还。不管美国人有多么不情不愿,甚至不惜出兵干涉,但终难阻挡历史潮流,历经近百年风雨历程,巴拿马运河主权终于回归祖国怀抱。
16.拉近了看看过闸巨轮塔台上的工作人员
17.不过船时船闸是这样的
18.横跨运河口的美洲大桥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巴拿马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晨钟乐游 更新:2019.02.27